第73页
“那爹什么时候能回来,还赶得及过年吗?” “今日都初五了,父亲此行一去,可能会留在济县,观察匈奴那边的情况,”宁淮轻叹口气,“多半是不回来过年了。” 宁颜闻言愣住,“怎会如此?那哥哥你呢?” “与往年一般,年后走。” 见宁颜满脸不可置信的失落模样,宁淮温柔地笑笑,“已经够久了,这几年哪年能在京城待得将近四个月呢?” 见宁颜还是这样沮丧,宁淮似小时候一般轻扯了扯她的脸颊,将嘴角扯出一个上扬的弧度,“别垂头丧气的,多不好看,姑娘家就要多笑才美。” “叫我如何笑得出来。”宁颜嘟起嘴唇,含糊不清地嘟囔道。 但宁淮听清了,他放低身体与宁颜视线平齐,此时屈膝维持站立的样子滑稽无比,但说出口的话最是语重心长。 “将士在边关保家卫国,哥哥在边关也是期盼大盛安稳,而小宁颜能做长安城里最快乐的姑娘。” 宁颜对上宁淮温柔疼惜的视线,渐渐红了眼眶。 腊月初八,大慈恩寺。 “希望哥哥,爹还有祖父都能平安。” 素来不信神佛的宁颜跪在佛像前喃喃祈求,她身侧的仪阳翁主听了个一清二楚。 出了宝殿后,仪阳翁主温柔地挽住她的手,“颜儿今日怎么了,竟如此痛快地应了我的邀约,往年你可从未答应过。” “父亲离京后,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似乎要发生什么大事。”宁颜边走还边低着头,看手中那一长串平安符随着走动而轻晃的虚影。 “这定是你想多了,绝不会出事的,”仪阳翁主低声劝慰道。 “嗯,”宁颜露出一个绝对出于真心实意的感激笑容,“我们接下来做什么?讨一些腊八粥带回府?” “是的,往年我与姐姐一同来,每年都要讨些腊八粥的。”仪阳翁主声音带着感怀,“也不知姐姐现在如何了?” “濮阳姐姐在杭州,或许她会在灵隐寺讨一碗腊八粥也说不定呢,有道是,今朝僧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听得宁颜此话,仪阳翁主清浅一笑,“说的也是,还不知那边的腊八粥与长安的有什么不同呢?” “那就去信问问濮阳姐姐吧。” 此时此刻,杭州灵隐寺,一位貌美的年轻女子这般问道: “小师父,可否在贵寺讨一碗腊八粥?” 作者有话要说: 今朝僧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 等会9点还有一更,这章这么短是因为第二卷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下一更就是第三卷的开始啦~ ☆、工作第四十七天 腊月十二日寅时,长安城东长乐门。 两个士兵皮甲下裹着厚厚的棉衣,看着臃肿累赘,正搓着手哈着气,在城墙上来回踱步,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一位士兵抱怨道,声音清亮,年轻的紧,“天儿咋就这么冷呢,把人都裹得走都走不动道了。” “谁说不是呢?老哥哥我活了三十来年了头回过这么冷的冬天,我在济县守长城时都没现在这么冷过,那会那风啊呼呼地吹,谁曾想今年长安也是邪了门了,就是一个字,冷!” 另一位士兵接过话茬,声音粗犷浑厚。 “您还守过长城啊?”年轻的士兵眸子“腾”地就亮了,凑近旁边那中年士兵,“您给说说呗?我长这么大就没出过长安城一百里。” “还你长这么大,你就是个小毛孩子。”中年士兵“噗嗤”笑出声,招了招手,“说说就说说,也就是今看你顺眼,想当初啊,我在宁国公宁老将军麾下当兵的时候,也就跟你差不多大。” “那您那会就能守长城了,我就只能守长安城门,同样的岁数您见识就比我多多了。”年轻士兵有些失落。 “这算啥见识,那会啊宁将军,也就是宁老将军的儿子,也差不多这个岁数。将军家的公子进了行伍,别人我不知道,但宁将军当年那也是从最底下的兵当起的。” 说着那中年士兵还压低了声音,“一般人我都不告诉他,那会啊我还跟宁将军住过同一个号舍。” “真,真的吗?”年轻士兵睁大了双眼,语气里满是不可置信。 “当然,这还能有假,我与宁将军可是一同守过长城扛过旗的啊,济县两方大旗,盛朝的和宁家军的,咱都扛过。” 中年士兵比了比自己的胳膊,语气充满自豪,双眼亮得惊人,一瞬间他似乎又回到了在济县驻守的时光,年少轻狂,豪气万丈。 长城,青色石砖所筑就的绵延万万里的屏障,数百年来保护着长城以南广袤疆土不受侵犯,绝不叫匈奴的骑兵迈进长城一步,是所有镇守长城的士兵最为自豪的一件事。 济县的那段城墙上,有两杆旗帜永远高悬,黑底红字,一方书着“盛”,一方上书“宁”,随关外的狂风飘扬,旌旗猎猎。 “真好啊,”年轻士兵喃喃道,“我也想去。” “你就别啦,”中年士兵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跟匈奴眼见着打不起来啦。” “为啥啊?” “二十几年前陛下登基时,匈奴单于还笑陛下年轻呢,二十年后这都派人来贺寿了,也不知道以后还要不要长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