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宝扇记在线阅读 - 第153页

第153页

    第86章 卯时刚到,高老太太驾鹤……

    卯时刚到, 高老太太驾鹤西去,信国公府敲响云板,大大小小的院落俱亮起灯火, 瞬时间,高老太太的院子里哭声大震。

    小公爷谢昂和小严氏最先得到消息,他夫妇二人相互搀扶着来到院里,看过高老太太的大体,两人放声大哭,紧随其后的是几位姨娘,并谢宝镜姊妹与几位小哥儿,一时之间, 里外哭声一片,让人听了心中悲切不已。

    外面的管家仆妇们得到内院的传信, 已开始收拾打扫,信国公府从正门到内宅, 大门一一打开,并糊上白纸挂上白幡,婆子丫鬟伺候主子们卸下簪环换上丧服, 不过倾刻间, 里外皆是一片惨白。

    那谢昂哭了一阵,红着眼睛上前对谢之华说道, “老太太已归了西,还请老爷和太太保重身子,打起精神操办丧事上的事议。”

    谢之华痛失亲母,心知不是悲伤之时,他道,“头一则, 你我丁忧的折子先命人报上去,其次,再给族里和各处的亲戚们报丧。”

    太子起事,正是用人之际,差事办好了,大好的前程触手可及,一旦丁忧在家,这从龙之功就落到别人手上,谢昂心中扼腕,暗自遗憾高老太太死的不是时候,只不过他虽心有不甘,形势已然如此,少不得依着谢之华的吩咐,命令下人去办事。

    谢昂领着兄弟谢晨到外面支应,屋里的严氏和小严氏已与高老太太换好寿衣寿鞋,不久,先是谢之华的几位庶兄弟携着媳妇和儿孙辈前来,之后是族里的谢五爷,谢六爷,谢七爷,各家各户皆派来了人。

    天微亮时,谢宝扇和姊妹们正守着高老太太,只听由远及近,传来一声长哭,随后,就见一个穿着素衣的妇人跌跌撞撞的进屋,她一眼望见长睡不起的高老太太,恸声哭道,“母亲,女儿来迟了——”

    说罢,她跪倒在地,众婆子丫鬟均上前劝解,严氏也抱住她,陪着流泪不止,嘴里劝道,“好妹妹,老太太走得很安详,没有受大罪,你不要哭坏了身子,免得她老人家走得不安心。”

    梅姑母过于伤心,几度哭得昏厥,众人一番忙乱,又是揉胸口又是灌茶水,人太多,屋里挤得转不开身,梅姑母还没劝好,严氏的娘家也来人,另有族中来哭灵的女眷们,谢宝扇见乱糟糟的不成体统,严氏和小严氏忙着安置老太太停灵的事,一时有许多事顾不上,再一则族里那些婶娘们不熟悉信国公府的人事,想插手帮忙也不知从何下手,谢宝扇虽是姑娘,少得这时站出来。

    她先叫婆子们把前面的东花厅清扫出来,若是来了女客,就请进东花厅歇息,本族来的女眷,哭过灵后就送到跨院歇息,再者,吊丧时人多手杂,保不齐有人顺手牵羊,高老太太屋里存放的东西亦要保管好,往日这些是黄嬷嬷掌管,这会儿黄嬷嬷伤心过度,不宜再叫她操心,谢宝扇另派了两个可靠的嬷嬷,先把贵重的东西收进箱笼,钥匙交送给谢之华。

    除了高老太太屋里,谢宝扇将屋里的婆子媳妇子分为几班,有管饭的,管茶的,管烛火的,管香油的,林林总总十几样儿,与她们分派了差事,各人照管各人的一摊事,也不至于像无头苍蝇惹人笑话,余下的事,等严氏和小严氏婆媳得了空闲,再来细细料理。

    天光大亮,京里相熟的人家接到丧信,各派人前来吊丧,宫里的太子和太子妃听闻高老太太仙逝,因她老人家是太子妃的外祖母,况且谢家是朝廷世代的忠臣,太子和太子妃打发掌事太监来吊唁,来得人正是杨涛,他另带了太子和太子妃赏的三千两祭银。

    杨涛与高老太太上过香之后,谢之华和谢昂请他室内喝茶,接待杨涛本是外头男人们的事,因他和谢宝扇算是同僚,二人在宫里相熟,杨涛难免问了她几句,谢之华便叫人请来谢宝扇,谢宝扇与杨涛见礼,杨涛说道,“谢大人节哀。”

    谢宝扇与他回礼,说道,“劳烦杨总管跑这一趟。”

    她陪着杨涛略坐了坐,因还要招呼女眷,仍回到内宅,这且不必一一细提。

    只说高老太太去了,信国公府停灵治丧,谢宝扇亦叫人送信给宫里的李嬷嬷,李嬷嬷带来回信,暂且叫她放下差事,待高老太太的丧事过后再做理论。

    没过几日,章素青带着丧仪来祭拜高老太太,她与谢家的姑娘们有师生情谊,来这一趟本是理所应当,只因严氏与她有嫌隙,故此她只吩咐谢宝扇姊妹们接待她。

    章素青有近两年不曾踏进信国公府的大门,她进了停灵的堂内,先与高老太太叩头上香,谢宝扇姊妹便引她入内用茶。

    谢家的几位姑娘,除了谢宝扇,其余的已几年不见,问安之后,彼此相对无言,就连最活泼的谢宝镜也一言不发。

    章素青看着她们,心里唏嘘不已,时过境迁,这几个姑娘们都定了亲事,各个变得成熟稳重,再不像上学时懵懂无知。

    坐了一阵子,谢宝扇对谢宝镜说道,“章先生不是外人,用不着这么些人相陪,不如妹妹们去照应外面来的亲戚们吧。”

    谢宝镜点头,她带着几个妹妹去了,屋里只剩谢宝扇和章素青,帝后将要回京,谢宝扇心知太子时日不多,虽说这会儿有些不合时宜,谢宝扇也不得不为自己早做打算,她对谢宝扇道,“先生,我有一件事想托负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