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战鼓声近
时光穿梭,下半年进入八分月之后,那是一眨眼就奔向了年底。不知不觉1935年就过去一大半,在这一年里最大的事件就是列宁退休、德国废止《凡尔赛条约》以及苏联和日本在哈拉哈河的撕逼大战。 这是从和平走向战争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都开始不得安宁。不客气地说,转过年来,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就已经不可阻止了。 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主要轴心国已经趋于形成,甚至比历史上形成得更加早!1935年10月末,已经是内忧外患的冈田启介内阁突然再次遭到沉重打击,青年皇道派军官策动了一次针对统制派的大规模刺杀事件(历史上的二二六事件),虽然行凶者很快被镇压下去,但造成的影响是空前的。 冈田启介不得因此辞职,而支持北进战略的皇道派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那一天开始,鬼子基本放弃了北进路线,改为南下发展。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东北的局势开始缓和。甚至鬼子关于兴安省的问题作出了极大的让步(在鬼子自己看来是让步)。 鬼子建议,兴安省临时政府可以继续存在下去,只要兴安省临时政府承认自己是满洲国下属的自治省,一切都好谈。 对于这个提议,冯玉祥和马占山都一度有些动心,至于苏联方面自然也认为可以接受,但是却遭到了李晓峰的坚决反对。 “如果承认兴安省属于满洲国,等于是苏联政府间接承认了伪满洲的合法性……鉴于我们同中华民国、同英法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在最近一段摩擦不断,不断地遭到诋毁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间接承认伪满洲的国际地位,会遭到了更大的非议。” 李晓峰的话有道理吗?有,因为美国和英国对伪满洲国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永远”不予承认。一旦苏联承认,哪怕是间接承认了伪满洲,那美苏和苏英关系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不符合美英两国在华利益。 当然苏联和英国的关系也就是那么回事,大家谁也不求谁。但是美苏关系却不一样,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作用最大的就是美国。苏联的汽车工业几乎完全都是美国技术,三十年代更是大规模的从美国引进机床设备并大量聘请美国顾问。 如果美苏关系因为伪满洲国受到影响,波及到了苏联正在进行的工业化,那就得不偿失了。 那么历史上苏联为什么会承认伪满洲国呢?其实看看那个《苏日中立条约》也就是《苏日互不侵犯协定》的签字的日期,你就知道了。时间是1941年4月13日,也就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两个月。 那个时间段正是轴心国势头高涨的时候,德国在欧洲用闪电战击败了法国,将英国人折腾得焦头烂额,以至于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向美国表弟求援。鬼子也差不多占领了半个中国。 举目四望,反法西斯前景一片黯淡。作为同时和德国、日军接壤的国家。苏联肯定要采取一些自保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是换做美帝也会选择妥协。 而且从历史上看,这个条约确实避免了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从人家的国家利益出发,这是非常成功的外交胜利。 当然,在这个时空,李晓峰暂时是不打算跟鬼子签订什么中立条约的,现在还不是1941年,而且刚刚才教训了鬼子一顿,用不着对鬼子妥协。 在他看来,兴安省已经轮不到鬼子说三道四了,不服气咱们就继续打,看谁先撑不住! 当某仙人搬出了美国作为论据,准备接受鬼子条件的大佬沉默了。思考了片刻之后,托洛茨基问道:“安德烈同志,那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或者说怎么做既能体面的结束战争,又不至于开罪英美呢?” 托洛茨基这等于是踢皮球了,这个难题他解决不了,那干脆就让某人自己去解决。 李晓峰想了想回答道:“鉴于我国唯一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的中国合法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我们应当尊重南京方面对于兴安省的主权……” 他还没说完,斯 大林就急了:“你的意思是说拱手将红军激战三个月,付出了大量流血牺牲的战果送给南京,让英国人逞心如意?!” “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李晓峰笑了笑回答道,“南京方面对兴安省的主权是不容辩驳的,但是鉴于南京方面无力行使主权,也无力 保住国土。那么确保该省不受敌对势力的侵略,确保中国公 民的人权不受侵害,就该由我国和国际社会共同负责。” “我建议,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争取美国的支持,我国保证尊重中 国对兴安省的主权,以及保护中 国公 民的人身安全,由美国政府负责监督实施……” 这个建议一经提出,政 治局的大长老们都傻眼了,谁能想到某人竟然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美国人能同意吗?”托洛茨基皱眉问道。 “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李晓峰笑着回答道,“英美两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都持有遏制日本在华野心的主观意愿。但是他们在华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人并没有跟英国人穿一条裤子,如果我们给美国人一点好处,相信他们愿意发挥作用。” 美国人有这个意思吗?应该说有,虽然孤立主义依然是雷打不动,但这并不是说美国国内的政治势力就愿意窝在北美这么一亩三分地折腾。拓展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其实也是他们的愿望,否则一战美国人也没必要参合了,别把他们真的当成了民 主国家的活雷锋! 只不过让美国人比较悲剧的是,他们刚刚上场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了给欧洲的表哥们留下一个狗大户的印象,美国军人在一战中的表现实在谈不上有多好。 这也间接导致了在战后分蛋糕中,美国人并没能完全跟英法平起平坐。大失所望的美国人只能再一次捡起孤立主义的遮羞布,再一次躲回老家等待。 这么说吧,孤立主义其实就是美国人同英国争夺第一把交椅失败之后的自我安慰,说是遮羞布也不为过。只要到了条件合适的时候,美国人毫不介意扔掉这块破布。君不见二战之后,美帝还有人提什么孤立主义吗? 美国人其实就是矫情,明明想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又担心英国人不给面子,只能弄这么一个玩意儿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只要条件成熟,他们是很愿意参合事情的。 比如这一次,条件就比较成熟。首先,苏联给出的借口和条件都不错。一直以来美国在华势力范围都是长江下游,对于东北地区缺乏影响力。这一次苏联人给了他们介入东北事务的机会,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其次,就在苏联人抛出橄榄枝的同时,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提前签订了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反共 产国际协定》,这个协定意味着德国、日军和意大利轴心初步形成。 不用说这个协定就是冲着苏联去的,出于平衡国际势力的角度出发,美国人自然要偏向苏联一点,答应苏联人的提议也就很正常了。 最后,英国人不是一直在吼兴安省的人 道主义灾难吗?如果美国能在这场所谓的灾难中发挥比英国更大的作用,不是间接证明了比英国表兄强么! 所以苏联人刚刚提议,美国人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很快就无视日本的抗议派遣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监督团以及红 十 字会前往兴安省。 这一下给英国和日本气得,英国人是忙活了半天,就指望通过施加压力让苏联屈服,好混一点儿东北利益。至于日本人,本来在长江流域就跟英美争得不可开交,这下倒好,美国鬼畜都抵达皇军在华大本营了,这简直是大大的失败! 顿时,这两国的政坛就炸开了锅。可是无论他们怎么闹腾,苏联和美国就是不为所动,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给这两家气得,简直是七窍生烟! “可是最后咱们不还是让美国人沾了便宜吗?”雾风耶维奇很不理解地问道,“既然如此,何不干脆对英国人退一步?” 李晓峰摇了摇头:“你不懂。英国人比美国人难缠多了。放英国人进入东北,其危害比美国人大十倍!哪怕是把我国在东北的利益完全给日本人,也比让英国人插手东北来得安全!” “那您就不担心两国关系破裂?”雾风耶维奇又问道。 “破裂就破裂呗!”李晓峰笑了笑道,“反正咱们也不求他,而且就算求英国人,人家也不会给咱们好脸色。对于英国人来说,我们是破坏他们在欧洲和世界布局的捣蛋鬼,怎么都不可能给我们好脸色看。” 微微一顿,他又道:“而美国人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英国人的竞争对手,而且是暂时处于下风的竞争对手。他们很乐意拉拢一批小伙伴一起拆英国人的台。比如说我们,如果不是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美国人会更加卖力地拉拢咱们,他巴不得我们去搅和英国人的好事。” 雾风耶维奇点点头道:“我明白了,也就是说一旦有一天英国的势力崩溃了,而我们又重新强大起来,那时候美国人就会将我们当成敌人,是吧?” “你说得很对!”李晓峰一边说一边在心里补充了一句:“这一天已经快了。” 当然,李晓峰并没有认为现在的苏联就有这份实力,客观上说苏联在世界主要强国中依然是吊车尾的存在,现在就想去挑战大流氓的霸权,那就是自不量力。最典型的的榜样就住在隔壁——看看德国人,国际政坛上的活雷锋,以自身的毁灭挖断了英法两国的墙角,让这两国维持了数百年的殖民体系解体崩溃,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李晓峰可不想当改朝换代的活雷锋,最好还是像历史上一样,让德国人去趟雷吧!说实话,这两年德国人的表现真心是出色,希特勒这个家伙虽然有点神神叨叨的,但还真有点本事,反正经过一系列的忽悠大法给英法两国弄得五迷三道,不断地解开锁紧德国战争机器的枷锁。 这期间,李晓峰是一直偷着乐,他真心想看看四年之后,被英法“宠坏了”的德国人没有首先去消灭共 产主义,而是第一锄头就挖断帝国主义的墙根时,他们会是什么表情。说实话,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当然,这还需要时间,而且苏联还得修炼好内功。否则,当帝国主义的墙根被挖倒时,苏联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获取政治利益。 所以进入1935年下半年,李晓峰的关注重点就不是远东战场,而是正在蓬勃发展的苏联汽车工业。 和政 治局关注的焦点不同,李晓峰并没有将目光仅仅放在美国人那里,如果仅仅是民用车辆,大量引进美国技术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当时的苏联,尤其是红军来说,引进福特技术的吉斯卡车实在是凑合。是的,别看红军在二战中生产了大量的吉斯卡车,但是这是迫不得已,是红军在没有选择下的选择。 客观上说,吉斯够便宜,生产也简单,很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吉斯毕竟是民用车辆,载重能力和牵引能力有限,对于基础设施落后的苏联来说,它真心只能凑合用。 与此同时,看看同时期的其他各国,军用底盘都是专门设计的,性能比毛子的民用品高得多。历史上在二战中,毛子如果不是获得了美国的大量援助,所谓红军的大炮兵主义根本就玩不起来(严重缺乏载重卡车)。 而现在,政 治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便宜的民用货,如果不出意外,一旦开战,载重卡车的短板就会要了红军的老命。李晓峰可不想掉坑里,所以很有必要引进专门的技术,发展符合红军需要的载重卡车。 那么当时的选择多吗?应该说还是不少的,德苏关系还没有彻底撕破脸,在汽车工业上,德国人还没有卡脖子。不管是奔驰、欧宝、宝马还是man都有技术能满足红军的需要。至于美国人,不管是货车中的凯迪拉克(肯沃斯卡车,属于佩卡集团)还是福莱纳货车公司也都能满足需求,甚至连芬兰的sisu(西苏)卡车也能胜任。 不过李晓峰对这几家都没有兴趣,德国货虽然好,但是加工要求太高,不符合苏联的国情。在中小型货车领域已经选了福特,大卡车就没必要让美国人继续参合了,多元化的引进技术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很重要。至于sisu,诚然后来的西苏卡车很符合苏联的路况,但是这毕竟是一家成立于1931年的公司,当年在技术上并不拔尖。而且引进芬兰技术会让一部分大佬很尴尬。 思来想去,李晓峰将目光对准了捷克和奥地利,不管是太脱拉、斯柯达还是斯太尔都能满足红军的需要。而且作为东欧的这一票小国,其市场本来就不大,相信他们很愿意拓展国际市场。 经过雅科夫的考察,李晓峰最后将目光锁定了捷克的太脱拉和斯柯达。尤其是前者,作为卡车中的越野之王,它相当符合红军的野战条件。毕竟红军需要的不仅仅是公路运输卡车,而是拥有良好越野性能的载重底盘。 很快,在1935年12月,在李晓峰的强烈要求,以及提供无息贷款的支持下,引进太脱拉卡车及发展真正军用底盘的工作全面铺开。按照李晓峰的要求,重点发展的将是全驱卡车,重点就是6x6型号,甚至8x6和8x8型号也在未来规划当中。 说实话,对此李晓峰是很急迫的,眼看就是1936年了,满打满算离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两年多的时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方位的榨干太脱拉的技术,这真心是个难题。 为此,某仙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对于捷克来的技术专家,一律用中 央委员的标准予以接待,甚至从全国抽调最好的技术人员跟着学习,那真心是一分一秒都不带浪费的。 在李晓峰的扶持下,在乌拉尔山区,一座崭新的汽车城拔地而起。这座后来被称为安德烈工厂的汽车城,从1941年6月开始在四年内生产了超过两百万辆载重卡车,其中接近一半是6x6型号,剩下的也多为8x4型号,解决了红军炮兵对牵引车辆的迫切需要。在二战胜利的那一天,该城被授予了红旗勋章。 而就在李晓峰忙着引进太脱拉技术的时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一场空前的政治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围绕着西班牙未来的走向,纳粹德国和红色苏联第一次在战场上进行正面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