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元宵节和芙蓉园
随着官方和商家的引导,再加上传统的牛郎女织神话故事,七夕节在现代社会被定义成‘东方的传统情人节’。 但其实,七夕节在古代并非是情人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乞巧、乞子,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代表节日。 每到七夕之日,妇女们都会向天上的织女祷告,祈求向织女一般心灵手巧,织出来的衣物可以像天衣一样无缝,同时也祈求着可以向织女一样生下一儿一女。 因为在古代,手巧能干、能生孩子,这些是可以直接决定传统社会一个女性在家中的地位的。 而真正的情人节,则是上元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有宵禁制度,就是文化开明如唐,经济繁荣如宋,也依旧实行宵禁。 唐时宵禁自不用说。 可许多人都以为宋朝因为经济高度繁荣,打破坊市制度,甚至实行夜市,不实行宵禁,其实不然。 宋朝在关闭城门后,通常在三更“断夜”,禁止行人,五更解禁。凡是宵禁时出行者,谓之“犯夜”,杖二十。 若有公私紧急事务,取得官方文牒才可放行,无文牒者虽不治罪,也不放行。 值班人员要是失职,对应放行而不放行、不应放行而放行者,笞三十;若有盗贼经过而不知觉者,笞五十。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宋朝不实行宵禁是因为: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下令,汴梁不再禁止行人夜行。 并非是宋朝不实行宵禁,只是不实行宵禁的只有当时的都城汴梁城,其他地方依旧实行宵禁。 《易经》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除了宵禁对古代女性行动上的限制,妇女的外出活动也深受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在封建礼教的限制下,女性通常被局限在家,想出门也出不去。 尽管在大唐,因为社会风气的开放,女性的地位提高,变得大胆、开放,但封建礼教依旧制约着女性的言行举止。 但在有一天,不一样,那就是灯节,也是元宵节。 说到灯节,那便不得不感谢一个人,汉明帝刘庄。 汉代佛教传入东方后,皇家多崇尚佛教,汉明帝刘庄更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夜,令寺院“燃灯表佛”,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以对神佛的尊敬,同时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 此后年年上元之夜,张灯结彩,通宵达旦,这就是元宵节别称‘灯节’的由来。 更重要的是,汉明帝刘庄下令在元宵节特许执金吾驰禁长安城,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踏月观灯。 至此之后,元宵节就成为了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身份学识、参与游玩的人最广泛的古代东方“狂欢节”。 正因为这偶然的一次下令,古代那些平日难以交往的男男女女们在这天外出相会。 伴随着那些美丽的灯笼、有趣的灯谜、美妙的诗歌,所以元宵节很自然地就成那些青年男女之间寻觅心仪对象的日子,也是俊男少女们出来约会的日子。 芙蓉园,历史比元宵节还要来得悠久。 在秦始皇之时,因为曲江地区原隰相间,山水景致优美,故秦始皇嬴政在此兴修了离宫宜春宫,并在宜春宫的基础上,开辟了皇家禁苑——宜春苑。 到了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在宜春苑的基础上扩建,修建成为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家禁苑——上林苑。 其后,数百年间,上林苑几经战祸而毁。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 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 因为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水质咸卤。 且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随时有被水淹的危险。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下令修建大兴城,也就是如今的长安城。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著名建筑大师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长安城。 经过宇文恺大师的塑造,曲江重新以皇家园林的性质出现在历史舞台。 同年,隋文帝正式迁入长安城。 隋文帝因恶曲江之‘曲’,觉得不吉利,遂拟更曲江为“芙蓉园”。 可是长安城的老百姓们并没有鸟杨坚的那一套,除了曲江地区最为中心用作皇家园林的‘芙蓉园’,其他地方依旧以曲江私下称呼。 对于宿国公府上来说,元宵节的这次游玩,也是难得的完全一家出来游玩。 古人都爱斯文,虽然文会上会提供食物,可是暴饮暴食肯定不好。 虽然程处弼并不在意,但大家伙都决定在家先吃上一顿,程处弼也只能随大流的。 晚饭吃得比较早,申时就开始吃了。 因为从位于城西中的怀德坊到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要穿越大半个长安城。 而且,元宵节又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不仅官员们跟着放假,长安城也是难得的解禁,晚上出来的人一定非常多。 吃过晚饭之后,宿国公府上的一家老小们,就行车驾马的赶往曲江。 ..